我们来分析一下台风“海棠”的特点,并重点比较热带风暴与强台风在风力和影响上的显著差异。
台风“海棠”的特点(以影响较大的2005年第5号台风“海棠”为例)
强度变化大: “海棠”(2005)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后,迅速增强,
一度达到超强台风级别(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,52米/秒)。在登陆台湾前减弱为强台风(14级),登陆台湾后强度减弱,穿过台湾海峡后在福建再次登陆时已减弱为
强热带风暴(11级)。
路径复杂,影响范围广: 它先登陆台湾省花莲县,然后穿过台湾岛和台湾海峡,最终在福建省连江市黄岐半岛再次登陆。其庞大的环流系统影响范围非常广,台湾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湖南等省份都出现了强风暴雨。
降雨极端,持续时间长: “海棠”带来的
暴雨到大暴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。受其影响,台湾北部山区、福建东北部和浙江南部等地出现了创纪录的降雨量(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),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、泥石流。
风暴潮显著: 登陆福建时恰逢天文大潮,强风推高了海水,福建沿海出现了明显的风暴潮增水,对沿海地区造成威胁。
持续时间长,深入内陆: 减弱为热带低压后,其残余环流携带大量水汽深入内陆,在华中、华北等地持续制造强降雨,影响范围远超沿海。
另一个值得注意的“海棠”是2017年第10号台风:
- 它在生成后不久就登陆台湾,然后迅速在福建再次登陆。
- 其强度相对较弱,最高强度为强热带风暴级(10级,25米/秒),登陆福建时已减弱为热带风暴(9级,23米/秒)。
- 它的主要特点是与之前的台风“纳沙”产生“双台风”相互作用(藤原效应),并在登陆后与“纳沙”减弱后的低压环流结合,在福建等地产生了持续性的极端暴雨(“共伴效应”),导致严重洪涝。这再次凸显了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是其最具破坏性的影响之一,即使强度不高(热带风暴级)。
浅析:热带风暴与强台风在风力和影响上的差异
台风等级的划分(如中国气象局标准)主要依据中心附近底层最大持续风速(2分钟平均):
- 热带风暴: 最大风速 17.2 - 24.4 米/秒 (8 - 9 级)
- 强热带风暴: 最大风速 24.5 - 32.6 米/秒 (10 - 11 级)
- 台风: 最大风速 32.7 - 41.4 米/秒 (12 - 13 级)
- 强台风: 最大风速 41.5 - 50.9 米/秒 (14 - 15 级)
- 超强台风: 最大风速 ≥ 51.0 米/秒 (16 级或以上)
核心差异:风力
风速大小:- 热带风暴: 风速相对较低(8-9级)。风力的破坏力主要体现在吹断小树枝、吹倒不牢固的广告牌、掀翻轻质屋顶、造成户外行走困难等。
- 强台风: 风速极高(14-15级)。风力具有极强的摧毁性,能轻易吹倒大树、摧毁不坚固的房屋、卷起重物(如汽车)造成致命打击,在开阔地带人几乎无法站立,极易被吹飞。
风圈范围与强度:- 热带风暴: 通常风圈范围相对较小,核心大风区(如8级以上风圈)可能较窄。风力向外围衰减较快。
- 强台风: 往往拥有非常庞大的环流系统,其强风圈范围(如10级、12级以上风圈)非常广阔。这意味着强风影响的区域远大于热带风暴,即使在台风中心数百公里外,也可能出现破坏性大风。核心区域的风力极端恐怖。
核心差异:影响
影响方面
热带风暴 (TS)
强台风 (STY) / 超强台风 (SuperTY)
差异核心原因
风力破坏
中度破坏: 吹断树枝、毁坏户外设施、损坏不牢固建筑屋顶、吹倒广告牌。
灾难性破坏: 连根拔起大树、摧毁房屋建筑、卷起车辆重物、造成大面积电力通讯中断。
风速量级差异巨大 (8-9级 vs 14-15级+),能量呈指数级增长。强台风风圈更广、破坏力更强。
降水/洪涝
中到大雨,局部暴雨: 可能引发城市内涝、小河溪流泛滥、局部山洪。
大暴雨到特大暴雨: 极易引发
大范围、毁灭性洪涝、严重山体滑坡、泥石流。
台风强度越强,通常能携带和输送
更大量的水汽,且强风驱动上升运动更剧烈,降水效率更高。强台风影响范围更大,降水总量更惊人。
风暴潮
轻度到中度增水: 可能造成沿海低洼地带轻微淹没。
严重风暴潮: 可导致
数米高的海水涌浪,
大规模、灾难性淹没沿海低地,摧毁海堤、港口设施。
风暴潮高度与风速
平方成正比。强台风中心极低气压和猛烈向岸风对海水的“吸”和“推”作用远强于热带风暴。
影响范围
相对局部: 主要影响登陆点附近及路径两侧有限区域。
非常广泛: 大风、暴雨、风暴潮影响范围可达数百公里半径,深入内陆。
强台风拥有
庞大得多的环流系统,其强风圈、螺旋雨带覆盖范围极广。
持续时间
影响时间相对较短,登陆后减弱较快。
影响时间
更长,登陆后维持较强强度的时间长,深入内陆后仍能带来持续强降水。
强台风能量更巨大,结构更深厚,减弱过程更缓慢。
综合灾害风险
中等风险: 主要威胁来自强降水引发的洪涝、滑坡。
极高风险: 风、雨、潮“三碰头” 可能性大,灾害链复杂(风毁、洪涝、滑坡、潮灾、衍生事故),极易造成
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。
各项致灾因子强度都达到极高水平,且相互作用叠加放大灾害效应。
总结
- 台风“海棠”(2005)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它展示了台风生命史中强度的剧烈变化(从超强台风减弱到强热带风暴登陆),以及即使强度减弱后,其带来的极端强降水(受地形、环流等因素影响)依然可以造成毁灭性灾害。
- 台风“海棠”(2017) 则展示了热带风暴级别的台风,在特定条件下(双台风相互作用、共伴效应)也能引发极端暴雨,造成严重洪涝。
- 热带风暴与强台风的根本区别在于核心风力的量级。 这种风力的差异是导致两者在破坏力、影响范围、灾害严重程度上存在天壤之别的核心原因。
- 热带风暴的主要威胁通常来自强降水引发的洪涝和次生地质灾害,风力破坏相对有限。
- 强台风则代表了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天气系统之一,其狂风、巨量暴雨、凶猛风暴潮三者结合,能在极短时间内对沿海和内陆广大地区造成灾难性、全方位的破坏。防范强台风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应急措施。
关键点: 虽然强降水是许多台风(包括热带风暴)的主要杀手,但强台风因其极端的风力和庞大的尺度,将风、雨、潮的破坏力都提升到了灾难性的新高度,影响范围也远非热带风暴可比。 公众和防灾部门需要根据台风的实际强度等级(而不仅仅是名字)来准确评估其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