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《火星救援》中马克·沃特尼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实验,并将其与现实中的NASA太空农业研究进行对比,探讨其可行性和现实的挑战。
《火星救援》中的设定:
环境: 火星表面,气压极低(约地球的1%),温度极低(平均-63°C,夜间更低),缺乏液态水,高辐射,重力约为地球的38%。
“温室”: 马克利用居住舱的一部分空间(气闸室)作为温室。通过加压、加热(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的余热)和密封来创造适宜的环境。
“土壤”: 将火星表土(风化层)与宇航员的人类粪便混合,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。
作物: 种植了原本用于感恩节大餐的土豆块茎。
水: 通过燃烧联氨(火箭燃料)产生水(理论上可行:2N₂H₄ -> 2N₂ + 4H₂ + H₂O? 实际反应复杂且有毒性副产物风险),并利用化学知识进行提纯。
光照: 利用居住舱的电力进行人工照明(LED灯)。
成功结果: 土豆成功发芽、生长,为马克提供了额外的食物来源,延长了他的生存时间。
现实NASA太空农业研究的核心目标与技术:
NASA的太空农业研究(常称为“受控环境农业”或“生物再生式生命支持系统”的一部分)旨在为长期太空任务(月球基地、火星任务)提供:
食物生产: 补充预包装食品,提供新鲜果蔬,改善营养和心理健康。
氧气生产: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,释放氧气。
水循环: 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可被收集、净化再利用;植物根系有助于处理废水。
废物处理: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处理人类排泄物(尿液、粪便)和有机废物,将其转化为肥料。
心理益处: 照料植物、接触绿色环境对宇航员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。
当前与未来的主要技术平台:
Veggie系统: 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。低功耗LED灯提供光照,植物生长在特殊的“枕头”中,内含缓释肥料和粘土颗粒基质,通过根部灌溉系统提供水和养分。已成功种植多种生菜、白菜、萝卜、辣椒、百日菊、百日草等。
Advanced Plant Habitat: 更先进的ISS实验舱,高度自动化,精确控制光照、温度、湿度、CO2、养分输送,配备大量传感器和摄像头,可进行更复杂的植物科学研究。
月球/火星温室概念: 正在研究在月球或火星表面建立更大规模、半永久性或永久性的温室结构。关键挑战包括:
- 辐射防护: 需要厚重的屏蔽层(如火星土壤/风化层)或地下建造。
- 极端温度: 需要强大的隔热和加热/冷却系统。
- 低压环境: 温室需要坚固的结构维持内部压力(通常低于地球海平面但远高于火星外部)。
- 资源利用: 就地取材(如火星风化层)作为基质或建筑材料的预处理(去除高氯酸盐等有毒物质)。
- 水循环: 高度闭环的水回收系统至关重要。
- 能源: 需要大量稳定能源(太阳能、核能)支持照明、温控、生命维持系统。
- 自动化与远程控制: 初期任务可能严重依赖自动化和地球远程监控。
废物转化: 研究如何将人类排泄物安全有效地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肥料(如通过物理化学处理、生物处理/堆肥、水培营养液),是BLSS的关键环节。直接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粪便(像电影中)风险极高(病原体、盐分过高、养分不平衡)。
《火星救援》实验的可行性分析:
原理基本正确:
- 加压、加热、光照、提供水、养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。
- 利用本地资源(火星土、人类排泄物)符合ISRU(就地资源利用)理念。
- 火星风化层含有植物所需的矿物质(但需处理)。
- 人工种植作物提供食物是可行的目标。
现实的巨大挑战与简化:
- 火星土壤(风化层)毒性: 火星风化层含有高浓度的高氯酸盐,对大多数植物有剧毒。电影中马克直接混合使用是极其危险且不现实的。现实中必须先进行有效的去毒处理(如冲洗、微生物降解、热处理等)。
- 人类排泄物处理: 未经处理的粪便含有大量病原体、有害盐分(如氨、钠)、药物残留,直接使用会毒害植物或导致疾病。现实中需要复杂的预处理系统(如厌氧消化、堆肥、热干燥、水提取)将其转化为安全的肥料或营养液。电影中的做法存在极高的生物安全风险。
- 水来源的可行性与风险: 通过燃烧联氨制水在化学原理上可行,但实际操作极其危险(联氨剧毒、易燃易爆),且产生的混合物可能含有肼、氨等有毒副产物,需要高度复杂的提纯系统才能得到安全的灌溉用水。电影中马克的简易操作风险被低估。
- 单一作物风险: 仅依赖土豆一种作物风险极高(病虫害、营养不均衡、系统脆弱)。现实中需要种植多种作物以保证营养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。
- 环境控制精度: 电影中马克的温室环境控制相对粗糙。现实中需要精确、可靠地控制温度、湿度、CO2浓度、养分浓度(EC/pH),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。维持长期稳定运行是巨大挑战。
- 污染与生物安全: 在封闭的居住环境中,植物病虫害一旦爆发极难控制,可能威胁整个作物甚至乘员健康。严格的检疫和生物安全保障措施必不可少。
- 能源需求: 维持温室环境(尤其是加热、照明)需要大量持续能源。电影中利用RTG余热是创意,但实际规模种植所需能源远非一个RTG能轻松满足。需要强大的主能源系统(太阳能阵列或小型核反应堆)。
- 辐射防护: 火星表面辐射远高于地球。长期暴露会伤害植物和乘员。电影中的居住舱和简易温室是否提供足够屏蔽存疑。现实中的表面温室需要专门设计辐射屏蔽。
- 规模与可持续性: 马克的种植规模很小,仅能提供有限补充。要支撑长期任务或乘组,需要更大规模、高度自动化、高度可靠的闭环农业系统,这远超电影中的简易设置。
结论:可行性、现实性与NASA的研究方向
- 核心概念可行: 在火星上建造受控环境温室种植作物以支持人类生存,这个核心概念在科学原理上是可行的,也是NASA研究的明确目标。
- 技术细节被高度简化/浪漫化: 电影为了情节紧凑和戏剧性,大大简化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,尤其是在土壤去毒、排泄物安全处理、水纯化、环境精确控制、生物安全和系统可靠性方面。马克的“土法炼钢”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成功,风险极高。
- NASA的研究是严谨、系统、渐进的: NASA的太空农业研究采取的是循序渐进、严谨验证的路径。从空间站的小型实验(Veggie, APH)开始,验证微重力/辐射环境下的基本种植技术、水肥管理、自动化监控。下一步将在月球门户或月面测试更接近火星环境的CEA技术(辐射、温度、ISRU应用)。最终目标才是火星表面的可持续农业。
- 关键差距在于ISRU与闭环处理: 电影强调了利用本地资源(土、粪),但忽略了将其转化为安全可用资源的复杂预处理技术。这正是NASA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。如何安全高效地将火星风化层转化为种植基质,将人类排泄物转化为肥料/营养液,并实现高度闭环的水和空气循环,是火星农业能否成功的关键。
- 时间表: 实现《火星救援》中那种规模的、能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的火星表面农业,即使在NASA的规划中,也不太可能在近期的载人火星任务(如2030年代末-2040年代)初期就完全实现。更可能是在任务中后期,随着基地的扩展和技术的成熟,逐步建立并扩大农业模块。
总结:
《火星救援》中的植物栽培实验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基于科学原理的科幻情节,它成功地向公众普及了太空农业的概念和潜力。然而,它极大地低估了在火星极端环境下实现安全、可靠、可持续农业所面临的工程复杂性、生物安全风险和资源处理难度。现实中的NASA太空农业研究正在脚踏实地地解决这些挑战,从空间站实验走向月面验证,最终目标是实现火星上的生物再生式生命支持。虽然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,但电影描绘的愿景——人类在另一个星球上种植食物——正是NASA努力的方向,只是实现的方式会比电影中展示的更加复杂、系统和严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