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避险原则(适用于所有场景):
趴下: 降低重心,避免摔倒。
掩护: 保护头部和颈部免受坠落物伤害。寻找坚固的遮蔽物(如结实的桌子、家具、承重墙角落)。
抓牢: 抓住稳固的物体,防止被剧烈晃动抛离或遮蔽物移位。
保持冷静: 恐慌容易导致错误判断和行动。
避险方法详细对比:
场所
特点/风险
最佳避险行动
绝对避免的行为
教室
- 人员密集,主要是学生。
- 固定课桌椅较多。
- 可能有吊灯、吊扇、高处储物柜、玻璃窗。
- 出口相对明确。
1. 立即行动: 老师应大声指挥学生避险。
2. 趴下: 迅速钻到坚固的课桌下。
3. 掩护: 用书包、书本或手臂紧紧护住头颈部。
4. 抓牢: 抓住桌腿,直到震动停止。
5. 远离危险: 远离窗户、玻璃、吊灯、吊扇、书架等。
6. 震动停止后: 在老师指挥下,有序、快速从指定出口疏散到空旷安全地带。
- 盲目尖叫、乱跑(易踩踏)。
- 试图冲出教室(易被坠落物砸伤)。
- 躲在窗户旁或吊扇下。
- 滞留在教室中央空旷处。
办公室
- 人员相对分散。
- 可能有大量办公家具(隔间、文件柜、书架)、电器、玻璃隔断、吊顶、大型灯具、落地窗。
- 结构可能更复杂(高层建筑)。
1. 立即行动: 就近寻找安全点。
2. 趴下: 迅速钻到坚固的办公桌下。
3. 掩护: 用背包、公文包或手臂护住头颈部。如无桌子,蹲在承重墙的内墙角(“生命三角”区),用包或手臂护头。
4. 抓牢: 抓住桌腿或稳固的支撑物。
5. 远离危险: 远离窗户(尤其落地窗)、玻璃隔断、书架、文件柜(易倾倒)、吊顶、大型灯具、高处物品。
6. 震动停止后: 关闭电源/火源(如果安全且顺手),走楼梯(
绝对不用电梯),快速有序疏散到指定安全集合点。
- 试图跑向远处出口。
- 躲在窗户、玻璃隔断旁。
- 躲在书架、文件柜旁或下面(易被砸压)。
- 使用电梯。
- 慌乱中推挤他人。
户外
- 空间开阔。
- 主要风险来自建筑物倒塌、外墙剥落、玻璃雨、广告牌、路灯杆、电线杆、树木、汽车、桥梁、山体滑坡等。
1. 立即行动: 保持冷静,快速观察周围环境。
2. 远离危险: 最关键! 迅速远离建筑物(特别是高层、玻璃幕墙建筑)、外墙、广告牌、路灯杆、电线杆、大树、自动售货机、桥梁、天桥、陡坡、悬崖。
3. 寻找开阔地: 跑到空旷的广场、公园、运动场等地方。
4. 趴下: 如果晃动剧烈难以站立,立即蹲下或趴下,降低重心。
5. 掩护: 用手臂或随身包保护头颈部,防止被飞溅的碎片击中。
6. 警惕二次危险: 注意观察地面是否有裂缝、煤气泄漏、电线掉落、汽车失控等。
- 停留在建筑物门口、屋檐下(易被坠落物击中)。
- 试图跑进建筑物内避险。
- 躲在车辆旁(除非车辆在空旷处且远离危险物)。
- 靠近电线杆、大树、广告牌。
- 停留在桥上或隧道内。
重要补充说明:
“生命三角”理论争议: 过去流行的“生命三角”(躲在倒塌物可能形成的三角空间旁)存在很大争议。地震时物体坠落方向难以预测,寻找三角区可能浪费时间并增加暴露风险。
现代地震安全指南普遍优先推荐“趴下、掩护、抓牢”。 只有在
无法找到坚固遮蔽物(如桌子) 且处于
承重墙的内墙角时,墙角可作为一个次选方案(因为它相对更坚固,且可能形成三角空间)。
高层建筑: 在高层办公室或教室,震动感可能更强烈、持续时间更长。
核心原则不变:趴下、掩护、抓牢(在桌下或内墙角)。 绝对不要试图在震动中向下跑楼梯。震动停止后,再走楼梯疏散(不用电梯)。
开车时: 如在行驶中遇地震,应尽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靠边停车(避开桥梁、天桥、电线杆、大树、建筑),留在车内,系好安全带,用手护住头颈,直到震动停止。震动停止后,观察周围环境再决定是否离开车辆。
疏散: 震动停止后是疏散的关键时机。保持冷静,听从指挥(如有),注意脚下杂物和可能掉落的碎片,走楼梯(
永远不用电梯),前往事先指定的空旷安全集合点。
家庭避险: 家中避险原则与办公室类似。优先躲在坚固的桌子下、床旁(床本身可能不够坚固),或内墙角。远离窗户、玻璃门、吊灯、高大家具(衣柜、书柜)。提前固定好高大易倒家具。
心理准备与演练: 了解并熟悉你常处环境(教室、办公室、家)的安全点和疏散路线非常重要。定期进行地震演练能显著提高震时反应速度和生存几率。
总结:
- 教室: 利用课桌,老师指挥,学生迅速钻桌下护头,有序疏散。
- 办公室: 利用办公桌或内墙角,远离玻璃、高处物品,关闭电源(安全时),走楼梯疏散。
- 户外: 远离一切可能倒塌或坠落的东西! 跑到开阔地,蹲下护头,警惕二次灾害。
牢记“趴下、掩护、抓牢”是室内避险的核心。在户外,远离危险源是第一要务。保持冷静,做出快速而正确的判断是保护自己安全的关键。平时多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演练,能让你在地震真正发生时更加从容应对。